釋《詩經‧小雅‧蓼蕭》──祭祀追悼一位和藹可親的國君

釋詩經《小雅‧蓼蕭》

 

薛元澤

 

 

【詩文】

蓼彼蕭斯,零露湑兮。既見君子,我心寫兮。燕笑語兮,是以有譽處兮。

蓼彼蕭斯,零露瀼瀼。既見君子,為龍為光。其德不爽,壽考不忘。

蓼彼蕭斯,零露泥泥。既見君子,孔燕豈弟。宜兄宜弟,令德壽豈。

蓼彼蕭斯,零露濃濃。既見君子,鞗革沖沖。和鸞雝雝,萬福攸同。

 

 

【詩義】

摘香蒿祭祀追悼一位「燕笑語兮,宜兄宜弟」的國君。

 

 

【注釋】

蓼彼蕭斯:蓼,摎之異體,摘取。彼,墓地。蕭,香蒿。蓼彼蕭斯,摘取墓地上的香蒿。

零露湑兮:零露,零星的露水,指露珠。湑,像濾過般,潔淨無雜質。

既見君子:見,瞻仰、參拜。君子,有德的國君。既見君子,已經瞻仰過有德的國君。

我心寫兮:寫,瀉也。我心寫兮,我的心舒瀉無雜念。

燕笑語兮:燕笑,微笑。燕笑語兮,說話時面露微笑。

譽處:處,留。譽處,好聲譽留傳下來。

瀼瀼:瀼,水囊,水球也。瀼瀼,瀼貌,如水球般。[1]

為龍為光:龍,寵愛。光,榮耀、褒揚。為龍為光,為了君子的寵愛與褒揚。

其德不爽:騎,指君子。德,德惠。不爽,專貞。其德不爽,君子的德惠專貞不二。

壽考不忘:永遠不會被遺忘。

泥泥:泥,滯也。泥泥,停滯的樣子。

孔燕豈弟:燕,安也。豈弟,樂於與人親近。孔燕豈弟,非常安詳且樂於與人親近。

宜兄宜弟:像兄弟一般。

令德壽豈:

濃濃:濃,厚、密也。濃濃,很濃密。

鞗革沖沖:《毛傳》:「鞗,轡也。革,轡首也。沖沖,垂飾貌。」鞗革沖沖,馬韁繩前頭下垂著。

和鸞:與頌聲相應和的鸞鳥。

雝雝:雍容貌。

萬福攸同:萬,衆多。福,祈福,指求神靈的保護。攸,所。同,聚,指共同目標。萬福攸同,大家共同為君子祈福。

 

 

【翻譯】

摘取墓地上的香蒿,零星的露水清澈無雜質。參拜完君子後,我的心舒瀉無雜念。言語時面帶微笑,所以有好聲譽流傳下來。

摘取墓地上的香蒿,零星的露水凝結成水球。參拜完君子後,為了寵愛與褒揚。他的德惠專貞不二,永遠都不會忘記。

摘取墓地上的香蒿,零星的露水停滯在葉上。參拜完君子後,非常安詳且樂於與人親近。像兄弟般,教誨的德惠令人長久欣喜。

摘取墓地上的香蒿,零星的露水非常的濃密。參拜完君子後,馬頭上的韁繩都下垂著。來與頌聲相應和的鸞鳥雍雍容容,大家共同為君子祈福。

 

 

【詩義辨正】

         此詩詩義,《毛序》:「澤及四海也。」這樣的說法非常籠統。《正義》:「作〈蓼蕭〉詩者,謂時王者恩澤被及四海之國也,使四海無侵伐之憂,得風雨之節。《書》傳稱越常氏之譯曰:『吾受命,吾國黃老曰:「久矣,天之無烈風淫雨。」』意中國有聖人,遠往朝之,是澤及四海之事。經四章,皆上二句是澤及四海。由其澤及,故其君來朝,王燕樂之,亦是澤及之事,故序總其目焉。經所陳,是四海君蒙其澤,而序漫言四海者,作者以四海諸侯朝王而得燕慶,故本其在國蒙澤,說其朝見光寵。序以王者恩及其君,不可遺其臣,見其通及上下,故直言四海以廣之。」文中「經四章,皆上二句是澤及四海」,指「蓼彼蕭斯,零露湑兮」、「蓼彼蕭斯,零露瀼瀼」、「蓼彼蕭斯,零露泥泥」、「蓼彼蕭斯,零露濃濃」八句。然而這八句詩跟「澤及四海」有關嗎?這首詩跟「四海諸侯朝王而得燕慶」有關嗎?

         蕭,《說文》:「艾蒿也。」段玉裁《注》:「《大雅》『取蕭祭脂』,《郊特牲》『焫蕭合馨香』,故毛公曰:『蕭所以共祭祀。』」或稱狄蒿、香蒿、牛尾蒿,供祭祀用。《鄭箋》:「蕭,香物之微者,喻四海之諸侯,亦國君之賤者。露者,天所以潤萬物,喻王者恩澤,不為遠國則不及也。」文中的「國君」即「王者」,指周天子。鄭玄將「蕭」比喻為四海諸侯,將「露」比喻為王者恩澤。《六韜‧文韜‧文師》太公曰: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」怎可視四海之諸侯為天子之賤者?

         「既見君子」,《鄭箋》:「既見君子者,遠國之君朝見于天子也。」這裡的「君子」是指「遠國之君」,還是「天子」?《正義》:「遠國既蒙王澤,乃來朝見,自言己既得朝見君子之王者。」「君子之王者」大概指天子,則孔穎達認為鄭玄將「君子」指天子。《集傳》:「君子,諸侯也。」《詩說解頤》:「君子,指來朝之諸侯。」朱熹與季本則明言「君子」指諸侯。「既見君子」的主語就是下文「我心寫兮」的「我」。則鄭、孔認為「我」指遠國之君,而朱、季認為指天子。「既見君子」是指天子接見諸侯,還是諸侯朝見天子?此詩詩人是天子,還是遠國之君?

         解此詩的關鍵在「彼」字。彼,墓地也。「蓼彼蕭斯」,句式與《邶風‧柏舟》「泛彼柏舟」、《曹風‧下泉》「浸彼苞蕭」一致,「蓼」當為動詞。然而,《毛傳》:「長大貌」、何楷引戴侗云:「草蒼倩貌」等解釋是將對蓼作為修飾詞。《說文》:「蓼,辛菜,薔虞也。」則是將蓼作為名詞。二者都不適用於「蓼彼蕭斯」的解釋。本文認為,「蓼」應為「摎」的譌字或異體字,將「艸」的二「屮」由橫排改直列即成「手」。摎,《康熙》:「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音留,束也,捋也。」蓼彼蕭斯,即摎彼蕭斯,摘取墓地上的香蒿。零露,零星的露水。[2]湑,過濾,此作修飾詞,像濾過般。濾過的流質較無雜物,比較乾淨。高亨說:「湑,露珠清明的樣子。」差強人意。「湑」是清明的樣子,而「零露湑兮」是露珠清明的樣子。見,瞻仰、參拜。[3]君子,有德的國君。國君是諸侯或大夫,不是天子。既見君子,參拜完有德的國君。此詩是詩人至「君子」的墳墓參拜,不是天子接見諸侯,也不是諸侯朝見天子。

        二章「其德不爽」指「君子」,則首章「燕笑語兮」也是指「君子」。燕笑語兮,《鄭箋》:「天子與之燕而笑語。」季本曰:「笑語,假以辭色也。」何楷曰:「笑語,是燕時君臣相悅豫之情。」不論「笑語」何指,鄭玄等學者都將「燕」釋為宴饗,而將「笑語」連讀。然而在前面的句式中,「蓼彼蕭斯」、「零露湑兮」、「既見君子」、「我心寫兮」等,都是前二字一讀,而後二字一讀。可見將「燕笑語兮」解為「燕而笑語」,有誤。本文認為此處「燕笑」應連讀。燕,安也。燕笑,安笑,不是劇笑,指微笑也。「燕笑語兮」,說話時面露微笑,和藹可親的樣子。譽,名聲。處,留。「是以有譽處兮」,因此有好聲譽留傳下來。

        首章「我心寫兮」指詩人自己,則二章「為龍為光」也是指詩人自己。《周南‧葛覃》「為絺為綌」指為了絺與綌,《小雅‧楚茨》「為賓為客」指為了賓與客,則「為龍為光」指為了龍與光。本文認為,「為龍為光」承接上章「我心寫兮」。「我心寫兮」是因為龍與光。《毛傳》:「龍,寵也。」《鄭箋》:「為寵為光,言天子恩澤光耀,被及己也。」當然,上文中的「天子」應改為「君子」。「恩澤被及己」可以理解,但「光耀被及己」是甚麼意思?余培林說:「君子加恩寵加光榮於我也。」加光榮於我就是褒揚我,使我有光榮。光,使光榮,褒揚也。為龍為光,為了君子的恩寵與褒揚。不爽,專貞。[4]其德不爽,君子的德惠專貞不二。壽考不忘,永遠不會被遺忘。[5]

        首章「我心寫兮」與二章「為龍為光」都是指詩人自己,則三章「孔燕豈弟」也是指詩人自己。《毛傳》:「豈,樂。弟,易也。」《鄭箋》:「孔,甚。燕,安也。」樂易,指樂於與人親近。孔燕豈弟,指詩人參拜完君子後,心裡非常安詳且樂於與人親近。「宜兄宜弟,令德壽豈」,與「其德不爽,壽考不忘」一樣,指「君子」。首章已說過,「君子」燕笑語兮,語帶微笑。宜,如……般。[6]宜兄宜弟,像兄弟一般。令,教誨。[7]令德壽豈,教誨的德惠令人長久感到歡喜。

         鞗革沖沖,《毛傳》:「鞗,轡也。革,轡首也。沖沖,垂飾貌。」《正義》:「《釋器》云:『轡首謂之革。』郭璞曰:『轡,靶也。』然則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。鞗,皮為之,故云鞗革。轡首垂也,鞗革即言沖沖,故知垂飾貌。」馬瑞辰曰:「䩦者,鋚之假借。《說文》無䩦有鋚,云:『鋚,轡首銅也。』《玉篇》:『䩦,一作鋚。』《廣韻》:『鋚,靷頭銅飾。』靷頭即轡首也。……革為轡首,以皮為之。鋚為轡首之飾,以金為之。《正義》謂『䩦,皮為之』,誤矣。」轡即馬韁繩。《毛傳》認為「鞗」為馬韁繩,而馬瑞辰則認為「鞗」指靷頭銅飾。不過,二者都認為「鞗革」指馬韁繩的前頭,在馬頭的部分。馬韁繩的前頭下垂著,表示甚麼?馬韁繩下垂表示無人握靶,馬在休息。上章詩人說「孔燕豈弟」,表示參拜君子後,大家留下來追思,敘舊,不急著走。這時馬還在休息,所以說「鞗革沖沖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「和鸞雝雝」,《毛傳》:「在軾曰和。在鑣曰鸞。」《正義》:「《禮記》注云:『鸞在衡。』《駟鐵》《箋》云:『置鸞於鑣,異於乘車。』是鄭以乘車之鸞不在鑣,知此天子所乘以迎賓,則亦乘車也,鸞不當在鑣矣。」《詩三家義集疏》:「魯說曰:和,設軾者也。鸞,設衡者也。韓說曰:鸞在衡,和在軾。前升車則馬動,馬動則和應。」不論鸞在鑣還是在橫,鸞是繫在馬上而和是繫在車上。雝雝,何楷曰:「雝,通作噰,《爾雅》云:『音聲和也。』和鸞相應,故曰雝雝。」又,引于寶《周禮》注云:「和鸞皆以金為鈴,鸞者在衡,和者在軾,馬動則鸞鳴,鸞鳴則和應。舒則不鳴,疾則失音,故《詩》云『和鸞雝雝』,言得其和也。」馬車要走得不疾不緩,和鸞才會相應作響。

然而此詩的「和鸞」指繫在馬車上面的鈴鐺嗎?前文「鞗革沖沖」表示馬停著休息,如何會使和鸞相應作響?又此詩前三章的末二句都跟「君子」有關,則此章的末二句「和鸞雝雝,萬福攸同」也應跟「君子」有關。「燕笑語兮,是以有譽處兮」,「其德不爽,壽考不忘」與「宜兄宜弟,令德壽豈」,都是在追思頌詠「君子」。《說文》:「和,相譍也。鸞,亦神靈之精也。赤色,五采,雞形。鳴中五音,頌聲作則至。」和鸞,指與頌聲相應和的鸞鳥。雝,不是指鳥的叫聲,如《召南‧何彼穠矣》「唐棣之華,曷不肅雝」與《大雅‧思齊》「雝雝在宮,肅肅在朝」句中的「雝」,雍和、雍容也。和鸞雝雝,來與頌聲相應和的鸞鳥非常雍容。萬,衆多的。《說文》:「福,佑也。」萬福,衆人的祈福。《集傳》:「攸,所。同,聚也。」萬福攸同,衆人的祈福所會聚,即大家共同為君子祈福。

 

 

【詩義回顧】

(1)      《毛序》:「〈蓼蕭〉,澤及四海也。」《鄭箋》:「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蠻,謂之四海,國在九州之外,雖有大者,爵不過子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諸侯朝于天子,天子與之燕以示慈惠,故歌此詩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〈蓼蕭〉之詩以『零露』喻王澤,以『既見君子』稱天子,其下皆稱讚天子之辭。若天子用之以燕諸侯,不應自稱己之美,而不稱諸侯之美。蘇軾謂人君以〈鹿鳴〉五詩燕其臣,群臣以〈天保〉答其歌,於其燕也皆用之。今以〈蓼蕭〉之詩亦諸侯答〈湛露〉、〈彤弓〉之歌,故本序不言燕諸侯,而云『澤及四海也』。諸侯以蕭草自喻,君臣之辭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此天子喜諸侯來朝,而送歸之詩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〈蓼蕭〉,諸侯繼世嗣封,天子與之燕而歌此。」

(6)      姚際恆《詩經通論》:「此諸侯朝天子,天子美之之詞。嚴氏謂『諸侯答天子〈湛露〉、〈彤弓〉之歌』,恐未然。《左傳》襄二十六年,『齊侯賦〈蓼蕭〉,叔向命晉侯拜二君曰,「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!」』又昭二十六年,『宋華定來聘,通嗣君也。想之,為賦〈蓼蕭〉;弗知,又弗答賦。昭子曰,「必亡!宴語之不懷,寵光之不宣,令德之不知,同福之不受,將何以在!」』觀此,則非諸侯答天子明矣。」

(7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這首詩的作者受到貴族的恩惠,因寫此詩向貴族表示感謝,並為貴族頌德祝福。」

 

 

【詞意回顧】

●蓼彼蕭斯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蓼,長大貌。蕭,蒿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蕭,香物之微者,喻四海之諸侯,亦國君之賤者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正義》:「言蓼然長大者,彼蕭斯也。《釋草》云:『蕭,荻也。』李巡曰:『荻,一名蕭。』郭璞曰:『即蒿也。』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蓼,戴侗云:『草蒼倩貌。』蓋蓼本辛菜名,故以蒼倩象其色。《毛傳》以為長大貌,似無據。蕭,香蒿也。斯,語辭,如露斯,譽斯,是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蓼从翏聲,翏為高飛貌,高與長大義相近,故蓼得訓為長大貌。」

●零露湑兮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湑,湑然,蕭上露貌。」《正義》:「湑湑,露在物之狀,故為蕭上露貌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露者,天所以潤萬物,喻王者恩澤,不為遠國則不及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湑,潤澤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零露,解見〈野有蔓草〉篇。[8]《說文》訓湑為莤酒,〈伐木〉所云『有酒湑我』者,是也。今以蕭上露貌為湑者,蕭之受露其狀沾濡,有似於茅之泲酒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零,落也。湑,露珠清明的樣子;一說:露盛貌。」

(6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湑,濃。」

(7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湑,盛貌。」

●既見君子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既見君子者,遠國之君朝見于天子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君子,指諸侯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君子,指來朝之諸侯。」

●我心寫兮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輸寫其心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我心寫者,舒其情意,無留恨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諸侯朝見天子,輸寫其心,謂傾蓋無留藏也。既見者,幸辭也,喜見之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寫,傾瀉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我,天子自我也。寫,毛云:『輸寫也,今作瀉。』嚴云:『心有憂則鬱而不泄,如傾寫器中之物,則舒快矣。』」

(6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寫,猶愉,喜悅。」

(7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寫,清除、舒洩之意。今猶稱逍遙舒適曰寫意。我心寫兮,即我心舒暢也。」

●燕笑語兮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天子與之燕而笑語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燕,謂燕飮。」

(3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燕,安也。笑語,假以辭色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燕,謂設燕。笑語,是燕時君臣相悅豫之情。」

(5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燕,猶歡,樂也。」

●譽處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使聲譽常處天子。」

(2)      蘇轍《詩集傳》:「譽、豫通,凡詩之譽皆言樂也。……諸侯是以樂處於是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譽,善聲也。處,安樂也。蘇氏曰:『譽、豫通。凡詩之譽,皆言樂也。』亦通。」

(4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有譽則得其名,有處則保其位,大榮大安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譽處,謂名譽得安于所居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譽,朱子云:『善聲也。』處,止也,留也。譽處,猶言為聲譽之所歸也。上下交而泰道成,則君臣皆有美譽也。」

(7)      王引之《經義述聞》:「蘇氏之說是也。……則譽處,安處也。」

(8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譽處,猶言燕譽,皆安也。」

(9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譽,通豫,歡樂。此指作者受君子的豢養和扶植,就有了安樂窩。」

(10)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譽處義近,猶愉樂也。」

●瀼瀼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瀼瀼,露蕃貌。」

(2)      蘇轍《詩集傳》:「瀼瀼,多貌。」

(3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瀼瀼,露盛貌。」

(4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瀼瀼,盛貌。」

●為龍為光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龍,寵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為寵為光,言天子恩澤光耀,被及己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龍,寵也。爲龍爲光,喜其德之詞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為恩寵為光耀,榮其待遇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王質《詩總聞》:「龍,指君也。龍身有光耀。」

(6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龍光,以德言。自其警惕於心而言,則曰龍;自其發越於外而言,則曰光。為龍為光,勉之之辭。」

(7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鄧元錫云:『龍象德之靈變,光,美德之昭明。』一云:『為龍見能膏澤下民,為光見能照臨下國。』亦通。」

(8)      俞樾《群經平議》:「經言『為龍為光』,不言『為所寵,為所光』,《傳》《箋》之義似均與經文語意未合。此『龍』字仍當讀如本字,《廣雅‧釋詁》:『龍、日,君也。』『為龍為光』,猶云『為龍為日』,並君象也。」

(9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龍,《傳》:『寵也。』句言君子加恩寵加光榮於我也。」

●其德不爽,壽考不忘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爽,差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爽,差也。其德不爽,則壽考不忘矣。褒美而祝頌之,又因以勸戒之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稱天子之德無有差爽,謂待諸侯以禮也。願其壽考而不忘於人,謂常愛戴之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有龍光之德然後不差,故又祝之以壽考,使之常存此德而不忘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爽,《爾雅》云:『差也。』欲其德常如此,而不至於有差爽也。一云:為龍為光之有變化,其德不爽,存之無改疑。亦通。考,《說文》云:『老也。』不忘,為無忘今日,規勸之言,即『其德不爽』一語是也。祝其壽考而勉其不忘,主情之肫切如此。朱子曰:『褒美而祝頌之,又因以勸戒之也。』」

(6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考,老也。忘,借為亡。不亡,猶不死也。」

●泥泥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泥泥,沾濡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蘇轍《詩集傳》:「泥泥,濡貌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泥泥,露濡貌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泥泥,露盛而凝洽之貌。」

(5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泥泥,猶濃濃。」

(6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一章湑兮,二章瀼瀼,末章濃濃,皆為露盛貌,則此泥泥當亦為露盛貌。」

●孔燕豈弟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豈,樂。弟,易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孔,甚。燕,安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孔,甚。豈,樂。弟,易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孔燕,猶言盛燕,謂其禮甚設也。盛燕而又豈樂弟易,情文俱至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孔燕,言其安之甚也。心無所疑,則一以德為安矣。豈,樂;弟,易。」

(6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孔燕豈弟,孔字畧斷,燕字又畧斷,猶言慎哉,燕時如此乎豈弟也。」

(7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豈弟,同凱悌,和易近人。」

(8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孔燕,大樂。豈弟,歡樂。」

(9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君子甚快樂而和易也。」

●宜兄宜弟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為兄亦宜,為弟亦宜。」

(2)      蘇轍《詩集傳》:「兄弟,同姓諸侯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宜兄宜弟,猶曰宜其家人。蓋諸侯繼世而立,多疑忌其兄弟。如晉詛無畜羣公子、秦鍼懼選之類。故以宜兄宜弟美之。亦所以警戒之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天子能宜其兄弟之國,與之親睦。」

(5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宜兄宜弟,諸侯德之所施莫切於此。蓋諸侯繼世而立,多疑忌其兄弟以生亂,故特指而言之,以見實德之所在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宜兄宜弟,因其德之形於燕,而知其必宜於家。朱子云:『以宜兄宜弟美之,亦所以警戒之也。蓋諸侯繼世而立,多疑忌其兄弟,如晉詛無畜羣公子,秦鍼懼選之類。』黃佐云:『疑忌兄弟,薄世之常情。《春秋》或出奔而書弟,或盜砂而書兄,皆正人倫而存天理,為後世訓也。』《大學》云:『宜兄宜弟,而後可以教國人。』」

(7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宜兄宜弟,猶言宜其兄弟也。」

●令德壽豈

(1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壽豈,壽而且樂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有令善之德壽而且樂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令德壽豈,即其德不爽,壽考不忘之意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令德,即宜兄宜弟之令德。壽豈,壽而且樂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令,善也,美也。豈,借為磑,堅固。」

(6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壽豈,猶不忘、不已的意思。」

(7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豈即『豈弟』之豈,樂也。句言君子既有美德而又長壽歡樂也。」

●濃濃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濃濃,厚貌。」

(2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濃,《說文》云:『露多也。』蓼蕭承露之厚,興諸侯受福之多。諸侯之福皆天子所賜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論,通倫。倫,排列有序。辟廱,周王朝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,校址圓形,圍以水溝,前門外有以便通行的橋。」

(4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論,為倫之假借;倫,有序。辟,大。廱,《毛傳》於〈振鷺〉篇注為『澤也』。辟廱,大池的意思。」

●鞗革沖沖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鞗,轡也。革,轡首也。沖沖,垂飾貌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正義》:「《釋器》云:『轡首謂之革。』郭璞曰:『轡,靶也。』然則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。鞗,皮為之,故云鞗革。轡首垂也,鞗革即言沖沖,故知垂飾貌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鞗,轡也。革,轡首也。馬轡所把之外,有餘而垂者也。沖沖,垂貌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毛《傳》訓鞗為轡,革為轡首。按詩言鞗革有三處,而《鄭箋》解各不同。『鉤膺鞗革』,言轡首垂也。『鞗革金厄』,云轡也。惟本傳得之。《詩詁》云:『轡,御者所執也。从絲曰轡,从革曰鞗。』《爾雅》云:『轡首謂之革。』郭璞云:『轡,靶也。以馬轡所把之外有餘而垂者,謂之革。』然則鞗即轡之別名,革乃轡首之垂者。正是於兩處分而解之,則各缺其一也。忡忡,轡垂貌。〈草蟲〉《傳》謂:『猶衝衝。』是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䩦者,鋚之假借。《說文》無䩦有鋚,云:『鋚,轡首銅也。』《玉篇》:『䩦,一作鋚。』《廣韻》:『鋚,靷頭銅飾。』靷頭即轡首也。《爾雅》:『轡首謂之革。』轡以絡馬頭者為首,不以人所靶者為首。……蓋革為轡首,以皮為之,鋚為轡首之飾,以金為之。《正義》謂『䩦,皮為之』,誤矣。據《正義》釋《傳》『故云「䩦革,轡首垂也」』,是知毛《傳》原作『䩦革,轡首垂也』,為〈采芑〉鄭《箋》所本。《傳》下云『沖沖,垂飾貌』,則上云『轡首垂』者,垂即飾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鞗,《說文》作鋚。《詩經》的鋚革即古金文的鋚勒。鋚,銅也。勒,馬絡頭。貴族的勒,用革製成,勒上裹以銅,即所謂鋚勒。沖沖,金色閃光的樣子。」

(7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鞗革,馬絡頭,代表馬。忡忡,形容馬往前衝的情形。」

(8)      余培林《詩經正詁》:「鞗,邵瑛《說文解字群經正字》以為鞗之正字當作鋚。《說文》:『鋚,一曰轡首銅也。』革,《爾雅‧釋器》:『轡首謂之革。』《傳》同。忡忡,與〈周頌‧載見〉『鞗革有鶬』之有鶬義同,鞗革聲也。轡首為近馬首部分,以金為飾,馬行則鏘鏘有聲,故曰:『鞗革忡忡。』此言君子之車飾也。」

●和鸞雝雝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在軾曰和。在鑣曰鸞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正義》:「《禮記》注云:『鸞在衡。』《駟鐵》《箋》云:『置鸞於鑣,異於乘車。』是鄭以乘車之鸞不在鑣,知此天子所乘以迎賓,則亦乘車也,鸞不當在鑣矣。」

(3)      蘇轍《詩集傳》:「在軾曰和,在衡曰鸞。」

(4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和鸞之聲雝雝然和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和鸞,皆鈴也。毛以為和在軾,鸞在鑣。鄭以為戎車鸞在鑣,乘車鸞在衡。按衡是車前衡木,駕馬者,即軛也。軾是車上衡板,手所憑伏,以致敬者。鑣則馬銜也。以〈駟鐵〉詩觀之,輶車置鸞於鑣,明其異於乘車,則謂「戎車鸞在鑣,乘車鸞在衡」者,似若可信。雝,通作噰,《爾雅》云:『音聲和也。』和鸞相應,故曰雝雝。」

(6)      王先謙《詩三家義集疏》:「魯說曰:和,設軾者也。鸞,設衡者也。韓說曰:鸞在衡,和在軾。前升車則馬動,馬動則和應。」

(7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和鸞,古代車馬上的鈴鐺。掛在車前衡木上的稱和,掛在車架上的稱鸞。雝雝,鈴聲諧和。」

(8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和、鸞,都是鈴,在軾曰和,在 [9]曰鸞。雝雝,緩緩。」

●萬福攸同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攸,所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攸,所。同,聚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諸侯受福均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萬福所該者廣,享壽考,保祿位,皆在其中。攸,所;同,聚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李辰冬《詩經通釋》:「萬福攸同,所有的福祿都集聚到這裡。」

 

 

 


[1] 見〈釋《詩經‧鄭風‧野有蔓草》〉。

[2] 見〈釋《詩經‧鄭豐‧野有蔓草》〉。

[3] 見〈釋《詩經‧周南‧汝墳》〉、〈釋《詩經‧召南‧草蟲》〉、〈釋《詩經‧鄭風‧風雨》〉、〈釋《詩經‧唐風‧揚之水》〉、〈釋《詩經‧秦風‧車鄰》〉。

[4] 見〈釋《詩經‧衛風‧氓》〉。

[5] 見〈釋《詩經‧秦風‧終南》〉。

[6] 見〈由上博楚簡《詩論》釋詩經《周南‧螽斯》〉。

[7] 見〈釋《詩經‧邶風‧凱風》〉。

[8] 零之為義,雨餘也。露之潤澤似之,故亦曰零。

[9] 《說文》無此字,應是鑣的錯字。

本篇發表於 詩經, 小雅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