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《詩經‧鄭風‧溱洧》──招魂續魄

釋詩經《鄭風‧溱洧》

 

薛元澤

 

 鄭風‧溱洧

 

 

【詩文】

溱與洧,方涣涣兮。士與女,方秉蕑兮。女曰:「觀乎?」士曰:「既且。」「且往觀乎,洧之外,洵訏且樂。」維士與女,伊其相謔,贈之以勺藥。

溱與洧,瀏其清矣。士與女,殷其盈矣。女曰:「觀乎?」士曰:「既且。」「且往觀乎,洧之外,洵訏且樂。」維士與女,伊其將謔,贈之以勺藥。

 

 

【詩義】

在溱水與洧水的交流處,幫某位士與他的隨從招魂續魄。

 

 

【注釋】

方:剛剛。

涣涣:渙,《說文》:「流散也。」渙渙,流散貌,形容冰溶解後的水到處流。

女:隨從,如書僮之類。

秉蕑:秉,綑綁成束。蕑,菅茅。秉蕑,將菅茅綑綁成束。

既且:既,盡也。且,祭祀禮器。既且,祭祀禮既已完備。

洵訏且樂:洵,信實。訏,廣大。且,又。樂,安樂。

維:維繫。

伊其相謔:伊,倚重。其,助詞。相,互相。謔,調侃。

勺藥:別離時所贈送的香草,似薄荷,有香口的作用。

瀏其清矣:瀏,快速流動。清,清澈。

殷其盈矣:殷,盛大的奏樂。其,助詞。盈,洋溢、熱鬧。

將謔: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將謔,猶相謔也。」

 

 

【翻譯】

溱水與洧水,水面上的冰剛溶解使得水到處流。士與隨從,剛剛將菅茅綑綁成束以作為他們的引魂船。對著隨從與士說:「看啊!祭祀的禮器都已完備。你們可以去看看,洧水的外邊,真的很廣大而安樂。」路途遙遠,維繫士與隨從,依靠他們互相調侃,贈送他們勺藥以作別。

溱水與洧水,清澈的水快速流著。士與隨從,已為你們演奏熱鬧的盛大祭樂。對著隨從與士說:「看啊!祭祀的禮器都已完備。你們可以去看看,洧水的外邊,真的很廣大而安樂。」路途遙遠,維繫士與隨從,依靠他們互相調侃,贈送他們勺藥以作別。

 

 

【詩義辨正】

         此詩詩義,《毛序》:「刺亂也。兵革不息,男女相棄,淫風大行,莫之能救焉。」《鄭箋》:「亂者,士與女合會溱、洧之上。」這裡的「亂」應指淫亂。朱熹《詩序辯說》:「鄭俗淫亂乃其風聲氣息流傳已久,不為兵革不息,男女相棄而後然也。」《集傳》:「此詩,淫奔者自叙之詞。」姚際恆不認同「自叙之詞」的說法,《詩經通論》:「此刺淫詩也。篇中『士、女』字甚多,非士與女所自作明矣。」總之,上述學者都認為此詩跟鄭風的淫亂有關。

《周禮‧地官‧媒氏》:「中春之月,令會男女。於是時也,奔者不禁。」如果《鄭箋》「士與女合會溱、洧之上」指鄭風淫亂,則媒氏「令會男女」且「奔者不禁」豈不更加淫亂?其實,這裡令人相當疑惑的是,詩中的「士與女」指鄭國的一般男女嗎?「士與女,殷其盈矣」,何楷《世本古義》:「殷,毛云:『衆也。』盈,滿也。遊人衆多而填滿于溱洧之上也。」何楷的「遊人」當然指「士與女」,他們有可能「衆多而填滿于溱洧之上」嗎?

《論語‧子路》:「子貢問曰:『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』」《大戴禮‧哀公問五義》:「哀公曰:『何如則可謂士矣?』」孔子回答子貢說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」回答哀公說:「所謂士者,雖不能盡道術,必有所由焉;雖不能盡善盡美,必有所處焉。是故知不務多,而務審其所知;行不務多,而務審其所由;言不務多,而務審其所謂;知既知之,行既由之,言既順之,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,富貴不足以益,貧賤不足以損。若此,則可謂士矣。」可見,「士」是極其難得的,不可能多到「填滿于溱洧之上」。總之,「士與女」絕不是指「男與女」,《毛序》「男女相棄,淫風大行」跟此詩詩義無關。

既然士極其難得,則《毛傳》「殷,衆也」的解釋有誤。《說文》:「作樂之盛稱殷。《易》曰:『殷薦之上帝。』」殷,盛大的奏樂。《禮記‧樂記》:「樂也者,動於內者也;禮也者,動於外者也。故禮主其減,樂主其盈。」「殷其盈」的「盈」就是「樂主其盈」的「盈」。盈,滿也,指樂聲洋溢、熱鬧。其,助詞。殷其盈矣,盛大的音樂演奏得很熱鬧啊。在河岸上「殷其盈」的目的是甚麼?本文認為,就是《韓詩》所說的「招魂續魄」。詩人是在幫「士與女」招魂續魄。

首章「方秉蕑兮」,《毛傳》:「蕑,蘭也。」何楷《世本古義》:「秉,執;蕳,蘭也。《本草經》謂:『蘭草可辟不祥。』故執以祓除。」詩人持蘭幫士與女祓除不祥嗎?「殷其盈矣」是為「士與女」奏樂以招魂續魄,則「方秉蕑兮」的目的也應與之相同。《大戴禮記‧哀公問五義》「斬衰蕑屨杖」的「蕑屨」,《禮記‧喪服四制》與《儀禮‧喪服》均作「菅屨」。蕑,菅也,即菅茅。秉,《說文》:「禾束也。」當動詞用,綑綁成束也。秉蕑,捆束菅茅。成束的菅茅有何用途?菅可作鞋在陸地行走,也可作船在水面漂浮。本文認為,成束的菅茅是士與女的引魂船。古人認為海連天,引魂船可將死者的靈魂,順者河水,進入大海而升天。方秉蕑兮,是說剛剛將菅茅捆綁成束以作為士與女的引魂船。

既然此詩詩人為士與女招魂續魄,詩中為何有「女曰觀乎,士曰既且」的詩句?「曰」是祭祀用語,「女曰」與「士曰」是祭祀時詩人對者「女」與「士」說話,不是他們自己說話。《魏風‧陟岵》「父曰」、「母曰」與「兄曰」也是詩人在祭祀時對著父親、母親與兄長說話,不是父親說、母親說與兄長說。[1]「女曰觀乎,士曰既且」是同義並舉,等同「女曰、士曰,觀乎既且」。後文「且往觀乎,洧之外,洵訏且樂」也是詩人對著女與士說的。「既且」的且,同俎,祭祀禮器。既,盡,完備也。「觀乎既且」,看啊!祭祀的禮器已完備。「且往觀乎」的且,句首助詞。洧之外,指洧水注入黃河之後的流域。洵訏且樂,真的很遼闊又安樂。維,維繫。伊,倚也。[2]「維士與女,伊其相謔」,維繫士與女,依靠著互相開玩笑。從洧水入黃河到出海,旅途遙遠,詩人希望士與女藉著互相調侃,使他們旅途愉快。

         最後,「贈之以勺藥」的「勺藥」是甚麼?《毛傳》:「勺藥,香草。」《山海經‧北山經》:「繡山,其草多勺藥,洧水出焉,而東流注于河。」郭璞云:「勺藥一名辛夷,亦香草屬。」本文從之。既然詩人在幫士與女招魂續魄,為何要贈送他們勺藥?李黃《毛詩集解》:「《韓詩》曰:『離草也。』按崔豹《古今注》:『牛亨問於仲舒曰:「將別,贈之以勺藥何也?」荅曰:「勺藥一名可離,故相別以贈之。」』」贈送勺藥的目的應是送別,希望士與女的靈魂離開溱洧,順利隨河入海而升天。又,何楷《世本古義》:「古者有芍藥之醬,合之于蘭桂五味,以助諸食,因呼五味之和為芍藥。」牟庭《詩切》:「蘭桂之和,貯於佩囊,可以香口,可以贈人。……此時相言必戲謔,相貽必以佩囊香口之勺藥。」則芍藥的作用類似薄荷,贈送勺藥的另一目的,是希望士與女相謔而不相虐。

 

 

【詩義回顧】

(1)      《毛序》:「〈溱洧〉,刺亂也。兵革不息,男女相棄,淫風大行,莫之能救焉。」《鄭箋》:「救,猶止也。亂者,士與女合會溱、洧之上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此詩,淫奔者自叙之詞。」

(3)      王質《詩總聞》:「鄭氏以為仲春,韓氏以為上巳,則季春也。鄭俗于此招魂續魂,秉蘭草祓除不祥,皆附合此詩。氣象頗似晚春聚㑹遊觀之時。」

(4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男女淫奔相謔,而詞人喜談樂道,故述其事而為此詩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刺鄭風淫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姚際恆《詩經通論》:「《序》謂淫詩,此刺淫詩也。篇中『士、女』字甚多,非士與女所自作明矣。」

(7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〈溱洧〉,詠上巳水上之會也。」

(8)      陳子展《詩經直解》:「〈溱洧〉,描述鄭俗清明佳日,男女相悅,相邀郊游之作。」

 

 

【詞意回顧】

●方涣涣(或作渙渙)兮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涣涣,春水盛也。」《鄭箋》:「仲春之時,冰以釋,水則涣涣然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渙渙,春水盛貌。蓋氷解而水散之時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何楷《世本古義》:「渙,《說文》云:『流㪚也。』鄭云:『冰已釋,水則渙渙然。』《韓詩傳》云:『謂三月桃華水下之時。』方者,始事之辭。」

(4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兩兩而並謂之方。」

(5)      聞一多《風詩類鈔》:「涣涣,水波紋貌。」

(6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方,正。煥煥,水流貌。」

●秉蕑(或作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蕑,蘭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蕑,蘭也。其莖葉似澤蘭廣而長節,節中赤,高四五尺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秉執蕳草。」

(4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昧,晦;旦,明。將旦而晦明之交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何楷《世本古義》:「秉,執;蕳,蘭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姚際恆《詩經通論》:「秉者,身秉之,不必定是手執也。《集傳》以『秉蕑』為採蘭,尤誤。」

●女曰觀乎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欲與士觀於寬閒之處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女問於士曰:盍往觀乎?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婦又警其夫曰:子宜興而視夜之如何?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子,指夫也。興,起也。警以夙興,不留色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『女曰觀乎』,遣士使離己去別處觀游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聞一多《詩經通義乙》:「觀,讀為灌,與澣音義同。《素問‧脈要精微論》注:『灌為灌洗也。』」

(7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觀乎,去看看吧。」

●士曰既且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既,已也。士曰已觀矣」

(2)      《釋文》:「且音徂,往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且,語辭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既者,已事之辭。且,通作徂,《說文》云:『往也。』士曰:『余業已往而觀矣。』」

(5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既,當讀為暨。《周禮‧閭胥》鄭注曰:『故書既為暨。』杜子春讀暨為既。此古字既、暨通用之證。《楚詞‧悲回風》王注曰:『暨,與也。』」又:「既且之且,及且徃之且,解當讀為姐,古字音同假借也。《說文》曰:『蜀人謂母曰姐。­』《廣雅》曰:『姐,母也。』《說文》、《廣雅》之意,當以取之尊稱曰母,又曰姐,非獨謂子稱其母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既且二字當為暨字之譌。《小爾雅》:『暨,息也。』暨與觀相對成文。女曰:觀乎?勸其往也。士曰:暨!勸其息也。」

(7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既,已經。且,借為徂,往也。」

●且往觀乎

(1)      聞一多《詩經通義乙》:「《國語‧齊語》『且有後命』,《注》:『且猶復也。』一說《御覽》八八六引《韓詩內傳》『愿與所說者俱往觀也。』似《韓詩》且作俱,亦通。」

(2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且,再也。」

●洵訏且樂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訏,大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洵,信也。女情急,故勸男使往觀於洧之外,言其土地信寬大又樂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洵,信。訏,大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洵,通作恂,《說文》云:『信也。』訏,通作迂,其意則逺也,曲也。言洧水之外,其土地信濶大紆迴,而且可樂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聞一多《詩經通義乙》:「訏,借為譁,《淮南子‧墜形篇》『秦之陽紆』,《呂氏春秋‧有始覽》作陽華,是其比。《說文》:『譁,讙也。』《國語‧晉語》『士卒在陳而譁』,《注》:『譁,囂也。』《說文》:『訏,……一曰訏。』訏與讙囂相因。」

(6)      高亨《詩經今注》:「洵,眞也。訏,大也。」

●伊其相謔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伊,因也。士與女往觀,因相與戲謔,行夫婦之事。」

(2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伊,鄭云:『因也。』士從女言,因往觀而相謔也。謔,《說文》云:『戲也。』字从言,葢以言相調戲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〈雄雉〉《鄭箋》曰:『伊當作繄,繄猶是也。』《太元》注曰:『伊,猶是也。』《漢書‧禮樂志》師古注曰:『伊,是也。』《書‧大傳》鄭注曰:『其,發聲也。』余桉:伊其相謔,言是二人其殆相戲謔矣乎,意之也。」

(4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伊者,㗨之假借。《廣雅》:『㗨,笑也。』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竝曰:『㗨,笑貌。』㗨者戲謔之貌,『伊其相謔』猶云『咥其笑矣』,咥即笑之貌也。」

(5)      聞一多《詩經通義乙》:「謔,當為虐。〈淇奧〉:『善戲謔兮,不為虐兮。』言曰謔,行曰虐,此為行,故字當為虐。」

●贈之以勺藥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勺藥,香草。」《正義》引陸機《疏》云:「今藥草勺藥無香氣,非是也。未審今何草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其別,則送女以芍藥,結恩情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(士女相與戯謔,且)以勺藥爲贈。」

(4)      李黃《毛詩集解》:「勺藥既無香氣,未審何如草?《韓詩》曰:『離草也。』按崔豹《古今注》:『牛亨問於仲舒曰:「將別,贈之以勺藥何也?」荅曰:「勺藥一名可離,故相別以贈之。」』」

(5)      季本《詩說解頤》:「贈以勺藥,男女交相贈也。」

(6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勺藥,即芍藥,《廣雅》名攣夷。《本草》云:『一名黒牽,一名沒骨花,一名白水,一名餘容,一名犂食,一名解倉,一名鋋。』《圖經》云:『春生紅芽,作藂莖上,三枝五葉,似牡丹而狹,長一二尺,夏開花,有紅白紫數種,子似牡丹而小。』《本草》注云:『芍藥有二種:有草芍藥,木芍藥,亦名江離。』《博物志》云:『芍藥養性。』《毛傳》云:『香草也。』《釋文》云:『離草也。』言將離別,贈此草也。崔豹《古今注》載牛亨問曰:『將離別相贈以芍藥者何?』答曰:『芍藥,一名可離,故將別以贈之。亦猶相招召贈之以文無。文無,亦名當歸也。』羅云:『芍藥名可離。』然則相謔之復喻使去爾。其根可以和五臟,制食毒。古者有芍藥之醬,合之于蘭桂五味,以助諸食,因呼五味之和為芍藥。《七發》曰『芍藥之醬』。《子虛賦》曰:『芍藥之和,具而後御之。』《南都賦》曰:『歸鴈鳴鵽,香稲鮮魚以為芍藥,酸甜滋味,百種千名,是因致其滋味也。』服䖍、文穎、伏儼輩解芍藥,稱具美也。或以為芍藥調食,或以為五味之和,或以為以蘭桂調食,雖各得彷彿,然未究名實之所起。至韋昭又訓其讀勺丁削切,藥旅酌切,則并沒此物之名實矣。今人食馬肝、馬腸者,猶合芍藥而煮之,古之遺法。食之毒莫甚于馬肝,則制食之毒者,宜莫良于芍藥,故獨得藥之名。又陸璣謂:『今藥草芍藥無香氣,非是也。』葢醫方但用其根,陸不識其花,故云無香氣。陸佃云:『芍藥榮于仲春,華于孟夏。《傳》曰:「驚蟄之節後二十有五日,芍藥榮。」是也。華有至千葉者,俗呼小牡丹。今羣芳中牡丹品第一,芍藥第二,故世謂牡丹為華王,芍藥為華相,又或以為華王之副也。』陳氏云:『芍藥者,溱洧之地富有之,詩人賦特有所因也。宋熙寜時始尚經術,說詩者競為穿鑿,如「伊其相謔,贈之以芍藥」,謂此為滛佚之會。必求其為士贈女乎?女贈士乎?劉貢父善滑稽,嘗曰芍藥䏻行血破胎氣。此葢士贈女也。若「視爾如荍,貽我握椒」,則女之贈士也。《本草》云:「椒性溫,明目暖水臟。」故耳聞者絶倒。』」

(7)      王夫之《詩經稗疏》:「張揖《廣雅》云:『欒夷,勺藥也。』欒夷者,《楚辭》之所謂留夷也。《山海經》曰:『繡山,其草多勺藥,洧水出焉,而東流注于河。』郭璞註曰:『勺藥一名辛夷。』是則欒夷、留夷,蓋辛夷之別名耳。辛夷,木也,而《山海經》及毛公皆謂之草,固不容亡疑。乃辛夷氣芳味辛,以之和味,自為得宜。且洧水所生,則士女之贈,有以也。其曰勺藥者,為調和之用,匕勺之滋也。」

(8)      姚際恆《詩經通論》:「『勺藥』,即今牡丹,古名勺藥。自唐玄宗始得木勺藥于宮中,因呼『牡丹』。詳見予《庸言錄》。其花香,根葉不香,何得混云香草乎!又名以『藥』者,其根藥中用此甚廣,故獨擅藥名,即今所謂『白芍』也。漢人醫方有『白芍』,無『牡丹皮』;其『丹皮』亦唐後醫方始見之。或曰,勺藥善理血,為婦人要藥,故以贈之。」

(9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今俗語謂調和之物曰佐料,即勺藥之聲也。顏師古讀勺藥為藥草芍藥,非矣。《毛傳》自以蘭桂之屬,可以調食者,通名香草,非謂今藥草芍藥也。蘭桂之和,貯於佩囊,可以香口,可以贈人,亦如《陳風》所云『貽我握椒』者也。」

(10)   聞一多《詩經通義乙》:「勺藥,與椒聊音近。《傳》:『勺藥,香草也。』《楚辭‧九嘆》『懷椒聊之蔎蔎兮』,《注》:『椒聊,香草也。』椒聊,陸《疏》:『可著飲食中,又用蒸雞豚最佳香。』此即所謂芍藥之和也。」

●瀏其清矣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瀏,深貌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釋文》:「瀏音留,《說文》『流清也』。」

(3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《說文》:『瀏,流清貌。』又:『䉧,竹聲也。』小徐曰:『猶言瀏然聲清也。』聲清曰䉧,水清曰瀏,其義一也。」

●殷其盈矣

(1)      《毛傳》:「殷,衆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何楷《詩經世本古義》:「殷,毛云:『衆也。』盈,滿也。遊人衆多而填滿于溱洧之上也。」

●伊其將謔

(1)      《鄭箋》:「將,大也。」

(2)      《集傳》:「將,當作相,聲之誤也。」

(3)      嚴粲《詩緝》:「將,相將也,方且也。猶『將安將樂』之『將』。」

(4)      牟庭《詩切》:「將者,言此時若未戲謔,則將戲謔矣。」

(5)      馬瑞辰《傳箋通釋》:「將謔,猶相謔也。《尚書‧大傳》『羲伯之樂舞將陽』,將陽即相羊之假借。」

(6)      聞一多《風詩類鈔乙》:「將,相將也,相將猶相并。」

 

 

 


[1] 見〈釋《詩經‧魏風‧陟岵》〉。

[2] 見〈釋《詩經‧秦風‧蒹葭》〉。

本篇發表於 鄭風, 詩經, 國風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